池州旅游网www.chzly.cn报道:近年来,我市立足市情,围绕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,把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,以户用沼气为纽带,以庭院经济为载体,大力开展沼气综合利用,发展有机、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,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,创建文明清洁乡村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到2006年底全市共建成“三结合”沼气池61634口,入户率达18.7%以上,建池总量位居全省第二,入户率位居全省首位。
“一池三改(改厨、改圈、改厕)”到位率达到72%,可使用率98%。全市各县区2003年度国债项目、2004年度国债项目均通过了省农委竣工验收。到2007年6月底,东至县、石台县2005年度国债项目已通过了省农委竣工验收。贵池、石台、青阳初步形成以县为单位,乡镇、村为基础的沼气服务网络,开展日常管理、维护和技术培训等活动。据测算,全市年产沼气2400万立方米,改良土壤11939.7公顷,提供无公害食品79531.2吨,沼气综合利用直接带动农民增收7722.2多万元,农民人均增收60多元。
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,农村经济实现大增效。我市以农业增效为目标,加大养殖业比重。去年,全市生猪饲养量近110多万头,皖南土鸡、秋浦花鳜等已发展成为新产业。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。全市建成优质米基地110万亩,优质棉基地27万亩,优质油菜基地50万亩,绿色食品茶基地5万亩,有机茶基地2.5万亩,无公害高山蔬菜、出口蔬菜基地9万亩。农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。由2000年2072元提高到2006年3347元。
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,农业品牌实现大提升。通过转变生产方式,促进了有机、绿色、无公害食品发展。全市有20个农产品被认定为“安徽名牌”农产品,全市有9个有机、14个绿色、35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认证,17万亩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。贵池、东至、石台分别被列为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、生态农业示范和省特色农业示范县。去年,全市出口优质蔬菜17000吨,远销日、韩、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。
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,环境实现大变新。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,减少薪柴消耗,保护了森林资源,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.1%。使用沼肥,改良土壤,培肥地力,化肥、农药的用量随之下降,减少了环境污染,涌现了一大批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新典型。如霄坑村建成有机茶园近4000亩、花卉苗木1100多亩、优质经果林1500余亩,构筑三大特色生态农业基地。石台红桃村实现了人均10亩用材林、5亩经济林、2亩有机茶园的生态农业示范村的目标。
探索了生态经济新模式,发展路子实现大拓展。基本形成“猪—沼—果、茶、林、鱼、菜”等多种生态发展模式。如青阳县陈齐春、东至县裴全水等一大批农户,形成了规模化、立体化、多元化的“生态庄园”、“生态庭院”,年收入30万元左右,净利润5万元以上。贵池观前镇园林村建池157口,入户率达91%,该村采用沼液浸种、沼肥种粮1000余亩,粮食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。东至龙泉镇曹村开展“猪沼果(林、茶)”模式生产,发展生态林木800余亩,经果林1000多亩,茶300亩;石台七井乡推广“猪沼菜”模式,发展以辣椒为主的高山蔬菜,红辣椒品优质高,农民脱贫致富了;横渡镇河西村建成了10里花果长廊;九华乡以沼气池建设为载体,优化农村旅游环境,开展“农家乐”旅游活动,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内涵。
丰富了新农村建设新内涵,农民生产生活实现大变革。基本实现了“一净二少三增”(即净化环境、减少投资、减少病虫害、增产、增收、增效),促进了生产观念大转变,推进生活生产方式的大变革。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,建设了美好的生态家园。农民高兴地说,现在乡村生活不少方面优于城市生活,农业生产高效了,农村环境清洁了,农村空气新鲜了,农民生活文明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