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皋《钟尴像》中堂——宣纸本,设色。纵124厘米,横48厘米。末署“云阳丁皋写”楷书,下鈐朱文“丁皋之印”、“鹤州”二方印。
丁皋(?一1761年),字鹤州,新如子。江苏丹阳人。工写真,世传其业,世有丁氏五代肖像画家之称誉。这幅堂轴,以生宣入画,局部设色。钟尴右手执朝笏于胸前,左手按剑于身后,飘髭睁目,似有登仕的喜悦,又有人生的忧思。点画严谨,一笔不拘,设色明快,极其传神。 1986年青阳县文物管理所收购入藏。
阿罗汉图——立轴,1幅。纵147厘米,横77厘米。上署"画四月阿罗汉一身为镇颠大法师供养"。笔力道劲,挥洒自如,为达摩面壁之写意,民国年间张大千作。 张大干,著名画家。原名爱,号大千。四川内江人。曾于1927年游览九华山,并作阿罗汉图赠镇颠和尚。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。
康熙皇帝御书——“九华圣境”四字,楷书。每字长58厘米,宽40厘米。幅面长192.5厘米,宽95厘米。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,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南巡,三月回銮江宁府时,为九华山佛寺书写并派专人送山。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。
乾隆皇帝御书——“芬陀普教”四字,楷书。每字长58厘米,宽41厘米。幅面长212厘米,宽76厘米。书于名贵的蜡黄撤金纸上。现金星已脱落,纸色变成灰黑色,但字和加盖的"御玺"(文曰"御笔之宝")完好无损。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,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巡视江南,应两江总督高晋的请求,为九华山佛寺书写。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。
明神宗圣旨——即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颁赐藏经敕谕。谕文写在鹅黄色蜡笺纸上,长86.5厘米,宽40厘米,上有内外方框,宽7.5厘米,框内四周有12条描金飞龙。颁经敕谕,出自朝廷文臣手笔,字迹工整,文词隽永,从左至右共13行,每行9字,“ 敕谕”、“朕”、“大”突出于行文横线上。
全文曰:“敕谕九华山地藏寺僧众人等。制曰:朕发诚心印造佛大藏经,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,经首护敕,已谕其由,尔住持及僧众人等,务要虔诚供安,朝夕礼诵,保安眇躬康泰,宫壶肃清,忏已往愆尤,祈无疆寿福,民安国泰,天下太平,俾四海八方,同归仁慈善教,联成恭已无为之治道焉,今特差内宫监太监汉经厂表白李宫,斋请前去彼处供安,各宜仰体知悉,钦哉,故渝。大明万历二十七年闰月二十四日”。上盖有阳文御玺“广运之宝”。玺玉长11.5厘米,朱色未褪。该件藏经敕谕,为研究九华山佛教史、中国宗教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。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。
明《藏经》——属宫廷颁赐《北藏》。明万历十四年三月(1586年)神宗朱翊钧之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颁赐。1件,谕文:“皇帝敕谕地藏寺住持及僧众人,朕惟佛氏之教,具在经典,用以代导善类,觉悟群迷。于护国祐民, 不为无助,慈者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,命刊印续入藏经四十一函,并旧刻藏经六百三十七函。通行颁布本寺,尔等务须庄严持颂,尊奉珍藏,不许诸色人等故行亵玩,致有遗失损坏,特赐护持以垂永久,钦哉故谕。大明万历十四年三月日”。经谕始藏拱金阁,清嘉庆2年(1797年)不慎于火.悉遭焚化。
《藏经》为明正统五年(1440年)刊本,后人整理视其残缺补入万历版本少许,计677函,每函封套长65.5厘米,宽35.5厘米,均以蜀锦硬纸装禄而成,分4处折合,内装经文10卷。其中一函内装汉文版经10卷、梵文版经1卷,藏经共计6771卷。每函卷首印有神说法图和御制年号,卷末印有韦陀像和吉旦年月。每卷经长35 厘米,宽13厘米,皆用长66厘米,宽35厘米的白开化纸印制粘折而成,每版5页,每页5行,每行17字,上下印有双边,前后均粘附在硬纸织锦封面上,封面贴有经文标签,详分经藏、律藏、论藏三大部分,其函号以千字文“天地玄黄,宇宙洪流……”字样顺序排列。
《藏经》始藏“景命阁”,后移置化城寺藏经楼,分藏四个大藏经柜中。柜高320厘米,宽298厘米,上刻“大乘法宝”四字。清咸丰七年(1857年)太平军激战清军于九华山,化城寺前殿、中厅、大雄宝殿均毁于兵火,唯后殿藏经楼幸存。今全部藏经经清理后置于677个樟木盒中,藏于九华山历史文物馆。
血 经——即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抄本,简称《华严经》抄本。全经81卷,均为薄板素绸封面,长33.4厘米,宽12.3厘米,贴楷书"大方广佛华严经"标签,每卷15张精白宣纸粘合,每张纸长60.5厘米,宽33厘米,上抄经文20行,每行15字,每卷共折60面,卷首抄“于闐国三藏法门实义难陀译”。明代高僧海玉(字无瑕)于九华摘星庵(今百岁宫)苦修,一共用28年时间以指血调研银硃濡笔恭书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一部,故有“血经”、“明代血经”之称。
崇祯3年(1630年)明毅宗朱由检派员朝圣并敕封无瑕和尚为“应身菩萨”,装金供奉。这部“血经”随即被僧尼护如至宝,倍加珍藏。几经战乱,朱色未褪,保存完好。全部抄经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。 |